经济学博士,现任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、研究部负责人。曾任光大集团研究院副院长、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,中信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、研究部负责人,巴克莱资本首席中国经济学家,香港金融管理局经济研究处和中国内地事务处主管,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经济学家。
这是LPR改革以来,5年期LPR的单次最大降幅,也是首次非对称降息中偏向5年期,释放明确的稳房价、稳预期信号。往前看,稳地产需求端政策仍有宽松空间,供给端政策更为关键
市场较为担心常态化核酸检测带来财政支出压力,但从4月卫生健康支出绝对规模和增速来看,影响相对可控,不过5月全国范围内常态化核酸检测更为普遍,带来的财政支出压力值得跟踪
未来经济可能的修复路径,需要关注两方面因素:一是供给侧疫情发展和复工复产节奏;二是需求侧稳增长政策的落地节奏
下一步金融渠道的作用可能会更加重要。这不是因为美国制裁俄罗斯,而是全球金融市场过去这些年所累积的问题的暴露
尽管4月通胀数据或许不至于让美股和美债再次遭到大幅抛售,但想要实现一场酣畅淋漓的“熊市反弹”,恐怕还需要更多的理由
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中国内部面临疫情冲击,货币政策将力争保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,地产监管的表述也有所放松,同时更加关注纾困政策、结构性工具将发挥更大作用
未来两三个月内美国通胀仍是核心矛盾
预计10年期利率今年将趋势上行至2.6%-2.7%。如果四季度美国经济显露疲软甚至衰退迹象,利率在四季度恐有一定下行风险,市场正在释放对于衰退预期“近无忧,中有虑”的信号
电气设备、机械器具、家具恢复关税豁免金额排名前三,估计对中国出口的提振作用约为0-0.2个百分点
疫情估计会对一季度GDP增速造成0.3-0.7ppt的负面冲击,一季度GDP同比增速为可能为5.0%左右
美联储倾向于在一段时间内先容忍通胀,再通过持续的加息降低通胀,而不是冒着经济衰退的风险强行压制通胀。这是美联储自救的手段,是一种在夹缝中求生存、以时间换空间的做法
科技创新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,促进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“有效市场、有为政府”共同发力,形成一个有效的生态体系
预计3月FOMC会议的基调“偏鹰”,美联储将趁经济增长仍有“惯性”尽早收紧货币,既向市场展现抗通胀决心,也为抵御后期风险提前留出“缓冲带”
现在全球都处于高通胀状态,如果看PPI增速,还要更高。今年海外货币政策或出现集体“退潮”,海外央行紧缩将是今年最主要的宏观风险之一
油价上涨直接冲击的行业,主要是精炼石油、燃气、肥料、基础化学原料等以油气资源为原料的行业
在对经济的提振效果上,央行上缴利润再投放的效果远好于等量的降准,因为其直接改善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且直接带来广义货币投放
今年财政的支出强度创历史新高,财政政策将起到重要的逆周期调节作用,并将通过拉动基建投资、增强转移支付和减税退税力度三大抓手来实现
基准情形下,我们预计政策仍然会在货币、财政、监管(地产)中选择进一步的发力点,其中财政力度可能进一步加大
新制裁对象包括SWIFT禁令和对俄央行部署外储进行限制,引发市场担忧
本轮美联储紧缩可能来势汹汹,简单以上一轮紧缩周期外推可能会严重低估紧缩的力度
##########